咨询热线

18888889999

notice  网站公告

诚信为本:市场永远在变,诚信永远不变。
PRODUCT

产品展示

service phone 18888889999

非遗文化|秦皇岛市抚宁区薯面主食加工技艺:那一抹“薯味”乡愁

发布时间:2025-06-09 10:24:37  点击量:
更多

  在秦皇岛市抚宁区,隐藏着一项历经百余年的传统技艺——薯面主食加工技艺。这项技艺在第五代传承人杨长平手中得到了完美的传承与展现,并于2023年获得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。

  抚宁人民凭借对红薯的深入了解,将红薯从简单的蒸煮发展成为餐桌上多样化的美食。历经数代传承人的精心打磨与创新,薯面主食加工技艺逐渐发展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饮食文化。

  红薯,这一明朝时传入中国的作物,在秦皇岛地区已有几百年的种植历史。乾隆年间,红薯种植技术被推广到卢龙和周边地区,红薯的加工技艺也在民间逐步发展起来。

  早期的红薯加工以简单的烘烤、蒸煮为主。清朝末年,灾荒战乱不断,乡民常常食不果腹,农妇王淑娥用祖辈家传的手艺蒸制薯面窝头、饼子等主食,口感松软香甜,更有独特的薯香味。王淑娥的一位远房亲戚楚李氏(原名不详)一直跟她学习这门手艺。

 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,红薯依旧是当地农村最主要的充饥食物。楚李氏将薯面主食制作的技术传授给了族妹楚树兰,并与她一起研制出了薯面饺子和薯面卷子,丰富了薯类主食的种类。后来,楚树兰把手艺传给了自己的女儿张凤荣。

  改革开放以来,张凤荣吸纳山东煎饼和东北饹豆子等地方特色饮食的优点,不断改进薯面主食加工技术,开发出薯面春饼、薯面饹豆子等新吃法。

  岁月流转,技艺代代相传,薯面主食加工技术走过百余年,这门技艺一次次焕发出新的生机。

  “任何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,对红薯的记忆,就是对家的记忆。”1982年出生在抚宁区大新寨镇东张各庄村的杨长平说,在他的记忆里,妈妈张凤荣做的薯面窝头、薯面卷子就是家的味道,于是杨长平开始跟母亲张凤荣学习这门技艺,并于2008年在抚宁区开了一家以薯面主食加工为特色的饭店——农家园。

  后来,杨长平绞尽脑汁,为饭店想出了“七大姑八大姨”的名字。之所以选用这个名字,就是因为这一词汇在中国传统中是对众多亲戚的统称,令人感到亲切,也便于记忆。

  经营饭店期间,杨长平一方面保留了薯面加工和烹饪的传统手法,另一方面,他不断提升薯类主食口感,制作出一系列符合现代人口味和健康标准的粗粮食品。

  开水和面,放入轧床,呈圆条状,蒸制15分钟出锅,甭管是炸酱卤还是肉末豆腐卤,浇上两勺——糯软爽滑,带着红薯的甘香。

  薯面制作是薯类主食加工技艺的核心,看似简单,但对每个步骤都有很高的要求。

  每到霜降时节,杨长平都要驻扎到卢龙县,挑选适合磨制薯面的红薯。“必须是大个的、白瓤的面薯,这样才能保证薯面口感劲道、味道纯正。”杨长平说,选好的红薯用自家定制的刀具纯手工切成1至2厘米厚的大片,这一切制过程要快,最大限度减少红薯和金属接触氧化,影响薯面品质。

  切好的红薯片用山泉水泡制15天以上,每天换水,达到特定标准后洗净备用,这个过程能去除红薯中所含的淀粉和糖类。“多年来这道工艺一直按照古法传承,水量、温度、浸泡时长和换水次数都有很多讲究。”杨长平介绍,山泉水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能够渗透进薯片内部,这样可以保证磨出的薯面在制作后更有嚼劲。

  暴晒风干后,这些薯干要经过至少三次手工研磨,再经过三次以上的过滤,将残渣全部滤除,一捧合格的薯面才算完工。这样制作出来的薯面风味小食,最大限度保证了它细腻的口感,还可以在去除红薯中过剩淀粉和糖类的同时,保留下蛋白质和膳食纤维。

  时间是食物的挚友,一道道烦琐的工序是前人智慧的沉淀,更是这项技艺文化的体现。“经过多次研磨和过滤,100斤薯干只能磨出20斤薯面。”杨长平说,虽然工序烦琐,但他依旧要求薯面加工的过程必须完全由手工完成,因为文化和技艺的传承需要稳扎稳打,绝不能贪快偷懒。

  将薯面倒入容器,加入沸水,用筷子迅速搅拌成絮状,下手揉成面团。这一步,被海阳路店经理王杰戏称为“铁砂掌”。

  将和好的薯面在案板上手工揣揉成团,力道要适中,确保薯面富有弹性;揉好的面团揪成剂子,擀制成皮;擓一勺韭菜、鸡蛋、肉、虾仁调成的馅料,将皮对折,右手捏褶。整个过程要快,快到10分钟内必须完成。

  “因为薯面的黏性不强,面团凉了就捏不上了。”王杰说,很多家庭和饭店制作薯面饺子时会加入白面,就是为了增加其黏性,但他们多年来始终坚持使用纯薯面制作,这就需要制作师傅将这套“铁砂掌”打得“行云流水”,速战速决。

  大火上汽蒸10分钟,蒸熟后的薯面饺子表皮呈深褐色,富有弹性。咬一口,馅料饱满,不软不塌,韭菜绿而不生,鲜而不辣。这恰到好处的时间把控,换来了“七大姑八大姨”每天桌桌爆满的回头客。

  随着消费阶层的不断变化和食客需求的多样化,杨长平秉持“传承不守旧,创新不忘本”的理念,深入挖掘薯面美食的无限可能。在保持薯面主食特色的基础上,除了增加茴香猪肉、萝卜粉丝虾皮馅薯面蒸饺,他还结合本地特色食材、融入现代烹饪技艺,相继推出了薯面窝头一锅出、薯面千层肉饼等,这些新品不仅丰富了饭店的菜品选择,更提升了食客的就餐体验。

  今年,杨长平又新推出了“薯味”礼盒,薯面、薯干、淀粉……多种商品线上线下同时销售。“希望可以‘以薯为媒’,让更多人知道咱们的薯面主食加工技艺,打造出属于咱们秦皇岛本地的非遗品牌。”杨长平说。

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


有什么问题请反馈给我们!


如有需求请您联系我们!

地址:海南省海口市58号
电话:18888889999
手机:海南省海口市58号

 ICP备案编:琼ICP备88889999号